本篇文章1307字,讀完約3分鐘
濰坊市博物館
收集千年的文明文化(你不知道的一級館)。
記者張鵬禹
8000年前、后李文化懷孕開始后,文明之河流經濰坊這片土地。 大汶口文化黑陶高柄杯、齊國刀幣、唐代鐵佛、鄭板橋少有混亂的碑和《峭壁蘭圖》… … 濰坊市博物館是一座豐富多彩的館藏,生動地表現了歷史的變遷和文化傳承
濰坊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北臨渤海,南望泰縣,西引維水,東領淅河。 8000年前,后李文化在這里成長,此后,文明之河一直流淌。 進入濰坊市博物館,豐富的館藏向人們訴說著這里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濰坊市博物館建于1962年,原館地址位于全國要點文物保護機構十笏園內。 1999年新館建成,位于濰坊市東風東街,占地2.4萬平方米,藏書文物近8萬件,藏品種類涵蓋化石、陶器、瓷器、青銅、玉石、書畫、碑刻拓等33種,博物館現有濰坊簡史、藏畫、民俗及民間藝術
繼承文明
走在濰坊市的街道上,高樓林立,車輛馬龍,不太可想象。 一二十萬年前,這里是森林和草原,有一群大象在這里繁殖。
1979年初春,濰縣望留公社武家村大隊在村子附近打井,挖到約9米地下時,撞到了一堆動物骨骼化石。 據專家鑒定,這些化石是60多歲的雄象,象牙長3米,頭骨、牙齒等可能保存完好。 濰坊化石是我們的收藏品,為人們了解原齒象屬晚期的特征、分布和演化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濰坊市博物館館長吉樹春說。
后李文化遺址是中國北方迄今發(fā)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之一,因首次發(fā)掘地位于山東臨淄后李家村而得名。 在濰坊市寒亭區(qū)前口下村,考古學家發(fā)現了距今約8000年后的李文化遺跡。 從后李文化開始,濰坊大地上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綿延不斷,被譽為海角地區(qū)古代文化的重鎮(zhèn)。 距今6100-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北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陶器制作優(yōu)勢鮮明,工藝精湛。 濰坊市博物館展出的黑陶高柄杯反映了大汶口文化制陶水平的高度發(fā)達。 原住民們利用黃河泥土制作的這些陶杯,薄如紙,薄如漆,亮如鏡,亮如瓷,有些陶杯最薄的地方0.3-0.5毫米,到21世紀為止被現在的人模仿了。 密切注意黑陶高柄杯子,杯子下部有壓傷的曲折紋和圓紋,柄部有兩排錯開的圓形鏤空孔,局部有打磨痕跡,令人感嘆幾千年前上古前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手工水平。
西周初年,周武王齊封呂尚(姜子牙)。 姜太公建國以來,齊國非常重視經貿。 齊桓公時,以關仲為對手,大力推進經濟改革,以貨幣為杠桿,迅速發(fā)展農業(yè)、工、商業(yè),造成強國富民。 濰坊市博物館收藏的齊刀幣為我們了解齊國的經濟生活提供了直觀的樣本。 齊刀幣開始鑄造于春秋中葉,一直持續(xù)到戰(zhàn)國末期。 刀尖,弧背凹刃,刀柄扁平,柄上有兩根縱紋,刀柄最后有圓環(huán)。 刀幣面上刻有齊國法化(齊國法定貨幣)節(jié)墨法化(齊邑節(jié)墨所鑄刀幣)等文案。
展館外,沿墻一字排開,展示著不合并時期的碑文、石刻石刻藝術長廊,讓參觀者感受濰坊石刻文化的發(fā)達。 藝術長廊集中展示了我館收藏的200多件碑文、石刻類展品。 這些從上到東漢,從下到民國,文案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軍事、民俗等,其中有馮起震、張瑞圖、文征明、鄭板橋等歷代名家的石刻碑文。 吉樹春介紹的。
標題:【快訊】匯聚八千年文明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博物館
地址:http://syfhgd.com//myjy/19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