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6字,讀完約3分鐘
雜志者、記也、存史、資政、育人。 日前,經過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牽引承編單位和參編單位9年的艱苦努力,反映全景式、多角度記錄和我市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偉大歷史的鴻篇大作《汶川特大地震綿陽抗震救災志》由國家方志出版社出版。 200多萬字的復制品、數百張照片共同展現了特大地震發(fā)生后綿陽人民救援和災后重建的真實情況。 記住災難,感激向前沖。 作為我市第一本記述特大地震災害的專業(yè)雜志,這本宏偉的志書記錄了史實,用許多真實感人的故事激勵著綿陽人民。
年研讀一劍專志以記錄歷史
5月初,在桃園路192號市方志辦的辦公室里,王志強第一次印刷了裝幀樸素、精美的《汶川特大地震綿陽抗震救災雜志》,看到了厚厚的記憶、簡潔的復印件、生動的照片&hellip。 … 翻開這本雜志的網頁,我感慨萬千,作為該雜志的總編輯,退休多年的七旬老人,終于給了自己,給了子孫后代一個解釋。
2009年8月,根據國務院、省政府的統(tǒng)一部署,我市全面啟動了《汶川特大地震綿陽抗震救災雜志》的編纂工作,由市方志負責統(tǒng)一的規(guī)劃、組織協(xié)調、資料收集、人員培訓、指導、稿件初審和總編輯出版工作。 經過一些努力,年3月,《汶川特大地震綿陽抗震救災雜志》進入總編輯階段,退休的王志強應邀擔任總編輯,他特別從北京回到家鄉(xiāng)綿陽,晚上連續(xù)做總編輯。 作為曾編纂過《綿陽市志》,擁有數十年志書編纂經驗的人,我知道制作抗震救災雜志的困難和重要性。 這是書,是歷史,是給后人看的,不是簡單的書。
根據多年的修志經驗,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總編輯把300萬字的初稿壓縮到130萬字。 總編輯結束后,王志強整理問題,逐一注明需要核實、需要添加的復印件,并反饋給雜志部。
經過三輪總編纂,先后撰寫意見征稿并送審。 年9月,市政府成立汶川特大地震綿陽抗震救災雜志終審檢查組,召開《汶川特大地震綿陽抗震救災雜志》終審會,大體通過了志稿。 年1月,方志出版社完成了志稿的初審、復審、終審。 部匯總了審查意見,反復進行了編撰、完全校正,然后出版。
硬核很難啃硬骨
市方志召開會議室,《汶川特大地震綿陽抗震救災志》編撰過程中形成的各類稿件擺滿了大型會議桌。 成立了編纂委員會,從收集資料、撰寫初稿、總編纂,到照片篩選、出版購買、樣本審查、最后一本書的撰寫,這些資料完美地展現了編纂者九年的心路歷程。 市方志弁主任余正道告訴記者,編纂工作開始以來,遇到了很多困難,但無論多么困難,啃下這塊硬骨頭,都是地震災區(qū)地方志工作者的責任、使命和負責人。
由于地震的突發(fā)性和毀滅性、救援的緊迫性和諸多復雜性,使得資料收集變得極為困難,而且缺乏一點資料沉淀,存在疑問。 據余正道介紹,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晏茂川、李維怡等編著反復查閱當時的信息報道,核對當事人的回憶,尋找其他佐證資料,篩選嫌疑資料,驗證人名、地名、數據等,力求記述的準確性。
標題:【快訊】綿陽首部記述特大地震災害志書出版
地址:http://syfhgd.com//myjy/19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