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1字,讀完約2分鐘

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11日電題:蒙古族服飾的非遺功夫: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

中新網記者張琒

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蒙古族服裝,應該妥善生活化,吸引高質量的設計師、職業(yè)生涯、制作者,共同把民族文化推向世界舞臺。 11日,剛從北京參加中國國際時裝周的蒙元素企業(yè)品牌創(chuàng)始人、內蒙古自治區(qū)婦聯副主席娜仁花接受記者采訪。

【快訊】蒙古族服飾的非遺“匠心”:將民族文化呈現給世界

近日,春夏系列中國國際時裝周在北京舉行,蒙古族服裝服飾首次亮相國際時裝周舞臺,講述了蒙古族服裝傳承的故事。

蒙古族服裝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服裝中最具代表性的服裝之一,在元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發(fā)展,成為奢華、氣勢磅礴、華貴而備受研究的服裝。 隨著社會的變遷,蒙古族服裝類型不斷豐富,形成了各部落服裝的不同特色,并延續(xù)至今。 2008年,蒙古族服裝被列入《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快訊】蒙古族服飾的非遺“匠心”:將民族文化呈現給世界

參加時裝周的蒙古族服飾非遺傳承人,阿拉善盟的玉榮帶著阿拉善·卡爾卡從前就把蒙古族服飾帶到了國際泰臺,讓現場觀眾感受到了蒙古族文化和世代傳承的精神和信仰。

這就是蒙古族服飾和世界的對話吧。 53歲的玉榮和祖母一起學習蒙古族服飾制作。 追溯道路,她有著這種獨創(chuàng)性的理解:工匠的獨創(chuàng)性,就是在繼承老一輩傳下來的技術的基礎上,在快速發(fā)展實踐中不斷學習、探索、發(fā)掘。

玉榮說:“進入國際時裝周,不僅可以展現蒙古族的服裝文化,還可以將蒙古族的服裝作為文化符號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娜仁花從事蒙古族自古流傳的服飾結構研究已經18年了,在此期間,她訪問了許多蒙古族部落,并告訴記者,她遇到了許多默默繼承以前傳承下來的文化的老年人。

他們不求回報,不計得失,想繼承蒙古族文化。 娜花說:所謂工匠精神,就這樣一生只做一次吧。

蒙古族服裝的細節(jié)和技術背后,有其文化內涵,千百年來,我們迅速發(fā)展了祖先遺留下來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一代,但不能只保留在博物館里。 娜仁花是這么說的。

只有將這些珍貴的無形文化應用于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保存、傳承、快速發(fā)展它們,用新的表現方法向世界展現以前流傳下來的文化。 娜花說。 (完)

李志

標題:【快訊】蒙古族服飾的非遺“匠心”:將民族文化呈現給世界

地址:http://syfhgd.com//myjy/18188.html